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35|回复: 0

[肾肿瘤] 腹腔镜肾癌根治性切除术:技术要点与临床实践

[复制链接]

166

主题

25

回帖

1011

积分

管理员

积分
1011
发表于 2025-3-21 01:17:4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076腹腔镜下右肾根治性切除术-封面.jpg


腹腔镜肾癌根治性切除术(Laparoscopic Radical Nephrectomy, LRN)作为局限性肾细胞癌(RCC)的标准治疗手段,凭借其创伤小、恢复快的优势,已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外科医生的首选术式。随着微创技术的进步和临床证据的积累,其适应症不断扩展,技术细节日益精进。本文结合《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(2022版)》及《2022版欧洲泌尿外科学会(EAU)肾细胞癌诊疗指南》,系统解析LRN的临床实践要点,旨在为泌尿外科医生提供实用参考。  

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的精准把握  

腹腔镜肾癌根治性切除术的适应症主要针对局限性肾癌患者。临床分期为T1-T2N0M0的肿瘤是典型适应症,尤其是肿瘤体积较大(>7cm)、完全内生性生长或位于肾门、肾窦区域时,根治性切除可有效降低局部复发风险。对于合并慢性肾脏病但预期寿命较长的患者,或遗传性肾癌需双侧肾切除者,LRN同样适用。然而,手术需严格排除禁忌症,如肿瘤侵犯邻近器官(T4期)、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心肺功能无法耐受气腹。对于存在下腔静脉癌栓(Mayo分级≥III级)或复杂粘连的患者,需谨慎评估中转开放手术的可能性。  

术前评估的全面性与个体化

术前评估是手术成功的关键。影像学检查首选腹部增强CT,以明确肿瘤大小、位置及其与集合系统、血管的关系,同时排除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。胸部CT平扫用于筛查肺转移,而MRI则适用于造影剂过敏或需进一步鉴别Bosniak III/IV型囊肿的病例。实验室检查需关注肾功能(如eGFR、胱抑素C)、凝血功能及肿瘤标志物(如CA-IX)。年轻患者或多发肿瘤者,建议进行遗传筛查以排除VHL综合征、HLRCC等遗传性疾病。此外,术前需优化患者状态,控制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合并症,并建议术前至少2周戒烟以降低围手术期风险。  

手术入路与关键技术细节  

手术入路的选择需结合肿瘤位置和患者解剖特点。经腹腔入路适用于左侧肾癌或需广泛探查的病例,患者取健侧卧位(70°-90°),通过四孔法建立气腹(压力维持12-15mmHg),主操作孔通常位于锁骨中线肋缘下。腹膜后入路则更适合右侧肾癌或既往腹部手术史患者,直接进入肾周间隙可减少肠道干扰。近年来,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复杂病例(如肾门部肿瘤)的操作精度,其三维视野和灵活机械臂有助于精细分离血管。  

术中需优先处理肾动脉以控制出血,使用Hem-o-lok夹闭或超声刀离断,同时警惕副肾动脉等变异血管。游离肾静脉时,左侧需注意保护生殖静脉及肾上腺中央静脉,右侧则需避免十二指肠损伤,必要时采用“Kocher手法”游离。肾上腺切除仅推荐用于术前影像学提示侵犯或术中探查异常者,常规切除并无生存获益。标本取出时需扩大切口至4-5cm,使用标本袋完整包裹,避免肿瘤播散。  

术中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  

术中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,多因血管损伤或组织分离不当导致。一旦发生,应立即压迫止血,必要时中转开放或使用生物胶加固。邻近器官损伤如脾、肝或肠管破裂需及时修补,肠管损伤可一期缝合或临时造瘘,胰腺损伤则需术后引流联合生长抑素抑制胰酶分泌。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在于精细解剖和术中实时评估,尤其是在处理肾门血管时需保持视野清晰,避免盲目电凝。  

术后管理与长期随访策略  

术后早期管理聚焦于快速康复。导尿管通常在术后24小时拔除,引流管在引流量<50ml/天时移除(约48-72小时)。疼痛管理推荐多模式镇痛,如非甾体抗炎药(NSAIDs)联合局部神经阻滞。并发症监测需警惕迟发性出血和感染,动态监测血红蛋白及降钙素原(PCT)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。  

长期随访需结合肿瘤分期和病理特征制定个体化方案。术后3月行基线CT评估,低危患者可每6-12月复查,高危患者需缩短间隔。肾功能监测尤为重要,尤其是术前存在慢性肾脏病者,需定期评估eGFR以干预潜在风险。  

争议焦点与未来方向  

淋巴结清扫的价值一直是争议话题。EORTC 30881研究表明,局限性肾癌行淋巴结清扫未改善生存,因此仅建议切除术中可疑淋巴结。免疫辅助治疗的出现为高危患者带来新希望,Keynote-564试验显示帕博利珠单抗可延长无病生存期(HR=0.68),但长期生存数据仍需验证。机器人手术的推广虽提升了复杂病例的手术精度,但其成本效益需结合医疗资源个体化评估。  

结语  

腹腔镜肾癌根治性切除术凭借其微创优势,已成为局限性肾癌的基石治疗。术者需精准把握适应症,优化围手术期管理,并在术中贯彻精细操作原则。随着免疫联合靶向治疗的进展,未来需探索手术与系统治疗的协同模式,以进一步提升患者预后。临床实践中,结合最新指南与个体化评估,方能实现治疗效果最大化。  

参考文献
1. 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(2022版)  
2.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 Guidelines on Renal Cell Carcinoma (2022 Update)  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宋宝林谈泌尿 ( 浙ICP备14042164号-1 )

GMT+8, 2025-4-3 18:35 , Processed in 0.192570 second(s), 3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