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术视频链接: 肾错构瘤(Renal angiomyolipoma,AML)作为最常见的肾脏良性肿瘤之一,其典型影像学特征与治疗原则已广为人知。然而,当这类肿瘤突破常规生长模式,选择在肾周脂肪囊内“安营扎寨”时,其解剖定位、血供特征及诊疗决策均会面临独特的挑战。近期接诊的一例特殊病例——6cm肾周脂肪囊内AML,基底滋养血管源自肾脏表面,但瘤体与肾实质界限清晰—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这类特殊病变的契机。 一、解剖定位与影像学特征:突破常规的生长逻辑 肾周脂肪囊是介于肾筋膜(Gerota筋膜)与肾纤维膜之间的脂肪组织层,通常被视为肾脏的“保护垫”。经典AML多起源于肾实质,但约10%-15%的病例可突破肾包膜向肾周脂肪囊生长,形成“哑铃状”或完全外生性病灶。此类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常呈现以下特点: 1. 脂肪-软组织混杂信号:CT平扫可见典型脂肪密度(CT值<-20 HU),增强扫描可见瘤体内迂曲血管强化,但需注意部分乏脂型AML可能掩盖这一特征。 2. 滋养血管的“双源性”:肾周AML的血供可能来自肾动脉分支或肾周脂肪囊的独立血管网。本例病灶的基底滋养血管明确源自肾被膜表面,提示其生长过程中可能通过“窃取”肾被膜下血管完成血供重构。 3. 与肾实质的“若即若离”:尽管瘤体主体位于肾周,但部分病例仍可见纤细的纤维条索与肾实质相连,术中需谨慎分离以避免残留或肾实质损伤。 值得注意的是,MRI的化学位移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(DWI)对鉴别乏脂型AML与肾周脂肪肉瘤具有重要价值。AML通常表现为中等ADC值(1.1-1.4×10⁻³ mm²/s),而脂肪肉瘤因细胞密集度更高,ADC值常低于1.0×10⁻³ mm²/s。 二、鉴别诊断:警惕“披着羊皮的狼” 肾周脂肪囊内的占位性病变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: 脂肪肉瘤:罕见但恶性程度高,CT可见厚间隔或结节状软组织成分,增强后呈渐进性强化,且脂肪含量通常低于AML。 肾周血管平滑肌脂肪瘤:本质与AML相同,但完全位于肾周脂肪囊内且与肾实质无连接,血供多来自肾周血管。 腹膜后畸胎瘤:含脂肪、钙化及囊性成分,但多位于中线附近,与肾脏无明确血供联系。 对于本例患者,增强CT三维重建显示滋养血管起源于肾被膜,且瘤体与肾实质间存在清晰间隙,高度支持外生性AML的诊断。但需强调:对于体积>4cm、生长迅速或影像不典型的病例,术前穿刺活检仍属必要。 三、治疗策略: 肾周AML的治疗决策需综合考虑肿瘤大小、生长速度、症状及患者全身状况。国际指南推荐: 无症状且肿瘤<4cm:定期影像随访(每6-12个月)。 肿瘤≥4cm或伴出血风险:积极干预,首选选择性肾动脉栓塞(SAE)或保留肾单位手术。 本例6cm肿瘤符合手术指征,但因其与肾实质界限清晰,且滋养血管局限,为保留肾单位提供了可能。术中选择经腹膜后入路,充分暴露肾周间隙后,沿瘤体包膜仔细分离,结扎源自肾被膜的滋养血管,最终完整切除肿瘤,术中冰冻病理确认切缘阴性。术后3个月复查CT显示肾脏形态完好,无复发征象。 需特别关注的是,肾周AML的滋养血管可能穿行于肾窦脂肪内,术中易误伤肾段动脉。建议术前通过CT血管造影(CTA)明确血管走行,必要时联合术中超声定位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