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仅提供学习使用,侵权联删!QQ:27871976
腺性膀胱炎诊疗进展.pdf
(1.43 MB, 下载次数: 151)
这篇《腺性膀胱炎诊疗进展》综述了腺性膀胱炎的流行病学、病因、发病机制、病理及分型、临床表现、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。
流行病学及病因学
腺性膀胱炎的发病率在临床病例中为0.9%至1.9%,而在尸检病例中高达60%至70%。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,但主要与慢性刺激、下尿路梗阻、下尿路感染及其他因素有关。
发病机制
目前主要认可的发病机制包括胚胎起源学说、上皮组织转化学说和Pund退化学说。这些机制认为在慢性刺激因素作用下,膀胱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生和转化。
病理及分型
腺性膀胱炎可分为不同的病理类型和临床分型。根据膀胱镜下的肉眼观,可以分为滤泡增生型、慢性炎症型、乳头瘤样型和黏膜无显著改变型等;病理学上则可分为移行上皮型、肠上皮型、前列腺上皮型和混合型。
临床表现
腺性膀胱炎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,主要表现为尿频、尿急、尿痛、排尿困难和血尿等。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尿潴留,若累及输尿管开口,还可引起上尿路积水和感染。
诊断
诊断主要依赖于膀胱镜检查和组织活检。影像学检查如超声、CT、MRI等可辅助诊断,但缺乏特异性。膀胱镜下观察到的典型病变多位于膀胱颈、三角区和输尿管开口附近。
治疗
腺性膀胱炎的治疗方式多样,但尚无特效疗法。治疗主要有两种观点:一种认为该病是良性病变,主张保守治疗,包括抗感染治疗和解除下尿路梗阻等;另一种观点认为该病有癌前病变的可能,主张积极处理,包括手术切除和药物膀胱灌注治疗。
结论
综上所述,腺性膀胱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,是否为癌前病变仍有争议。目前诊断主要依赖病理检查,治疗以症状缓解和改善生活质量为主。进一步研究腺性膀胱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是未来的重点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