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仅提供学习使用,侵权联删!QQ:27871976
儿童咯咯笑尿失禁的诊治进展.pdf
(833.62 KB, 下载次数: 14)
儿童咯咯笑尿失禁(Giggle Incontinence,GI)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日间尿失禁(Daytime Urinary Incontinence,DUI)亚型,其特点是在发笑时或发笑后立即发生大量漏尿或排空膀胱。尽管发病率较低,GI对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。本文旨在详细介绍GI的发病机制、诊断与鉴别诊断、以及目前的治疗方法,供专业医务人员参考。
发病机制
GI的主要发病机制与中枢神经系统对下尿路的控制异常有关。在发笑时,患者的尿控神经网络活动异常,导致逼尿肌过度活动和盆底肌肉松弛。尿动力学检查显示,GI患儿在发笑时出现逼尿肌过度活动,这与腹内压变化无关,表明GI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失调引起。此外,GI与猝倒症可能存在相似的神经系统异常基础,因二者均表现为情绪发作引起的肌张力减退,且使用哌甲酯治疗均有效。遗传因素和心理因素,如家族病史和焦虑情绪,也可能增加GI的发病风险。
诊断及鉴别诊断
根据国际儿童尿控协会(ICCS)的定义,GI的诊断要点包括:
1. 病史:5岁以上儿童每月至少有一次因发笑引起的尿失禁,病程持续超过3个月。
2. 体格检查:无脊柱、外生殖器、下肢肌力异常等阳性体征。
3. 排尿日记:记录液体摄入量、排尿时间及尿失禁事件,所有尿失禁事件均由笑引发。
4. 尿常规:无蛋白尿、低比重尿或白细胞增多等阳性结果。
5. 尿动力学检查:发笑时逼尿肌过度活动和短暂盆底肌放松。
需要与GI鉴别的疾病包括:
1. 压力性尿失禁:主要由膀胱颈功能不全引起,表现为咳嗽、打喷嚏等腹压增加时少量尿液漏出。
2. 膀胱过度活动症:表现为尿频、尿急,排尿量小,逼尿肌过度活动。
3. 推迟排尿性尿失禁:表现为排尿频率低,以习惯性憋尿来推迟排尿。
4. 机能失调性排尿:排尿频率正常,但存在排尿启动困难或尿流中断。
5. 膀胱活动低下:排尿中断,仅在腹内压增加时继续排尿。
6. 阴道反流:排尿时尿液流向阴道,排尿后出现尿失禁。
治疗
GI的治疗以行为治疗为主,药物治疗作为二线选择。
行为治疗
1. 标准泌尿疗法(Standard Urotherapy,SU):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,促进恢复正常排尿功能。内容包括普及GI知识、培养规律排尿习惯、控制液体摄入、治疗便秘等。
2. 生物反馈训练:利用计算机技术,通过直观的反馈帮助患儿识别并控制盆底肌肉的舒张,从而改善症状。生物反馈训练的疗效高达90%以上,适用于5岁以上患儿。
药物治疗
1. 哌甲酯:通过提高脑区神经元中多巴胺的浓度,增强患儿对排尿的控制能力。哌甲酯显著降低GI患儿的尿失禁频率,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紧张、失眠、食欲下降等。
2. 抗胆碱药物:如奥昔布宁,通过降低逼尿肌不稳定收缩的幅度和频率治疗GI,但效果不如哌甲酯。
3. 其他药物:苯妥英钠和肉毒杆菌毒素对部分难治性GI患儿有一定疗效,但应用较少。
结论
儿童咯咯笑尿失禁是一种复杂的日间尿失禁类型,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异常引起。正确诊断和系统规范的干预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。行为治疗应作为首选,药物治疗作为辅助,未来还需更多的研究来深入了解GI的发病机制和优化治疗方案。
|